革命先辈的“别名”“雅号”-志信建筑
当前位置:首页企业动态公司动态

革命先辈的“别名”“雅号”

发布时间:2022-09-21 丨 浏览次数:683次 丨 字号:   丨 【关闭】

我们党的一些革命先辈在成长与斗争中展现出丰富的形象特质与精气神,而被大家以亲切的“别名”“雅号”相称。这些内蕴精神审美与民族意志张力的称呼,树立起党的光辉形象,彰显了坚定的革命意志。

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就读时,毛泽东主张“大丈夫要为天下奇,读奇书,交奇友,做奇事,做个奇男子”,故同学们给他起了一个别名叫“毛奇”。
年轻的毛泽东“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又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壮气,更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历史担当,确实无愧于“大丈夫”“奇男子”。
周恩来面对国家危难和人民困苦,决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誓言“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立下“面壁十年图破壁”的远大志向。
1928年,周恩来开始在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由于环境险恶,加之社会上认识他的人不少,故特意蓄起了长须,因此在党内留下了“胡公”的雅号。延安时期,为了与强大的敌人“捉迷藏”,周恩来化名“胡必成”,取革命必定成功之意。
在苏联求学期间,邓小平立志“更坚决地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面对人生起落,他表现得“相当达观”。邓小平说,自己是乐观主义者,“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当他1977年再度复出时,外媒纷纷报道,称赞他是“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
1916年夏,四川反袁起义军总司令熊克武率军进入重庆,派人去找刘伯承。但是,嫉贤妒能的副官拒不引见,刘伯承流落街头。他那悲壮的《满江红》箫声,引来了当年的部下王小刚。自此,刘伯承才得以归队。
刘伯承指挥的第九旅屡建奇功,连克大足、渠县、新都等重镇,让北洋军闻风丧胆。由此,他被誉为“当代刘伯温”。
开国大将徐海东因为在战场上骁勇善战、多次挫败敌军,赢得了“徐老虎”的威名。开国中将王必成也被称为“王老虎”。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了大小200多场战斗,战斗勇猛、连战连捷,其所率部队被称为“老虎团”。
无论是在艰难的井冈山革命斗争,还是在残酷的冀南抗战岁月,宋任穷面对困难从不退缩,总是咬紧牙关,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去赢得胜利。
面对敌人重兵围歼井冈山根据地,他历经千辛万苦,重新找到红军;在冀南恶劣艰苦的环境下,他和战友们舍生忘死、坚持战斗,抵挡了敌人的疯狂进攻,牢牢站稳了脚跟。
“咬牙渡过难关”是宋任穷制胜的法宝,他也因此得到了“咬牙干部”之称。每一次“咬牙”,都是对承受极限能力的一次突破,都是共产党人斗争精神的生动体现。